随着答辩初赛的主持词结束,我看着直播结束页面的漏斗,思绪万千。🤔
这场答辩不仅是对我们组几个月来辛勤工作的检验,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挑战和成长的机会。
回想起准备过程中的每一个日夜,那些看似无法逾越的障碍,如今都已成为我们成长的垫脚石。
如今我希望通过这么一篇文章记录下这次浪前答辩经历。借着互联网的记忆,希望未来毕业答辩、重要演讲时再度打开,看到自己从青涩到这时自己的蜕变会感到庆幸。
拿到主题
一开始了解了答辩的形式后,拿到了“学历贬值”的主题。虽然还没答辩小组成员,但自己先去各方搜集这个词的含义和其中有什么样的社会讨论,比如我就想到了去老王常关注的“请辩”——蔡叔的文章都挺真实的,是我步入社会既浪前后对人生和社会现实的第二堂课。
看到了很多对学历贬值的解释和议论,我又在想现在短视频横行的时代,人们真的会在意是为什么导致了学历贬值吗,其实不然,人们更希望能自己拿到一个快速上手的操作方法然后去实现。所以,起初我脑海中就定下了从学历贬值的应对策略这个角度。
准备答辩
然后待报名答辩的问卷发出后,我迅速提交了申请。组内报名的不多,我也自然地参选了,不过不太清楚负责人是干什么的,所以也就没有参选负责人。后面副组长选出两个负责人,再给我们简单交代了下答辩的事项以及要注意的点,首先第一步就是定下角度。
会议中大家都是按照学历贬值的背景、原因···各种方面都来讨论下,随后我看到有个人发出了“学历贬值浪潮里面,存活,甚至吃红利”这句话,我就觉得和我想的方向一样,所以我在后面附和下可以。同时说出了自己已经准备了一些,发现这部分能讨论的点多,平台上做这个方向的人少这些原因,大家也就达成一致了。
到了两位负责人主导分工时,问题来了。我对自己的定位其实不清楚,但是感觉样样都会,却样样都不够精通。所以我就在一开始的问卷里擅长的部分那一栏不仅啥都填了,还在末尾加了个“(一丢丢)”。😂 待分工时候,负责人犯难了,这怎么干?在会议里再三询问我,我打字发给他“视频文案吧”。毕竟这对我来说还是没写过的东西(以前做博主时候的游戏视频上,字幕都是后期打的),可以试一下。同时先要做视频,那么对于这样叙述类的视频文案是很重要的。
视频文案
我领到任务后,去b站看了一些博主的工作流,然后选择去模仿一些博主的风格。那既然答辩主持评委都是学长学姐们,那我就觉得可以按照树林的视频风格,这样不仅评委感觉亲切,而且对于我们从树成林到浪前的战友来说风格也更容易把控。博主的工作流中我重点关注他们视频文案如何排布以及组织的方面,这里特别感谢下Ele实验室、Topbook、回形针PaperClip这些博主。
这里有些我学习到的Tips:
- 首先有个框架,然后再对框架的各部分加文案以及人员安排,能提高团队出视频的效率
- 视频文案每1-2短句就分一段,长句尽量少,可以不用标点
- 视频文案不仅作为字幕,也是配音者要读的,写作者要边写边读,确保句子的流畅
- 视频文案中对于要强调的各部分的中心或者重点要突出显示,不仅利于剪辑者做各转场的标题文字,还利于配音员对节奏的把控,告诉ta这部分要读得慢而有力。
同样,为了团队协作的方便,以及大家的使用习惯,我选择了腾讯文档。 (但是我觉得咱浪前管理的大家可以选择像石墨文档或flowus或者最经典的notion会更好吧!打开链接能直接看内容,不用跳到小程序或app。当然不选择也可能是,对微信的联动不太好,没法按群控制访问权限。)
ps:其实看到游游在连队群发了他们利用多维表分工以及OKR的方式,我觉得这样没准更利于团队分工以及之后的项目协作,浪前战友真是人才济济。
不愧是浪前来的,不仅和我一起做视频文案的,还有其他人也都在会议的评论区发各种文案和点子(虽然有的真的很明显是AI的功劳,hh~)吐槽下,咱这分工其实也不一定一人就干一活呀,那这分工不就只选各部分的小负责人就好?不过大家也可能出于视频文案是第一个而且不能弄太久来帮忙完成,否则除了会丢播放量还会导致后续进度延期。
对于大家发的,我就会复制一些方向一样的点,然后来凑出这段符合主题的文字。而且各部分所需文字量不大,我们写视频文案速度还是很快的。至于为什么没有深究,其实我就响应了漫漫姐讲过的“你只要敢说,别人就会信你”这句话,确实揆诸现实,在短视频剥夺了大家的注意力后,没人会去深度解读视频文案中的内容。
视频的思路和基本逻辑上,我围绕“学历贬值”要破局突围,首先需要思考自己,改变认知,以后的选择都应该指向提升学习能力,学习能力的提升要持久的话需要保持兴趣,用兴趣去驱动和不断学习,最终达到终身学习的境界。其中提升学习能力的方式上我们也联系到了老王讲过的实习,以及未来的有红利的实习就是销售,以此给出从暑期做份销售实习的建议。
一个早上,随着机械键盘的敲击音,我也就完成了这份视频文案。当我提交到视频剪辑那边的时候,倒是听闻了一个震惊的消息:视频剪辑组中有人还刚学剪辑,就算最简单的剪映也不会用。我此时感到,这是何等的勇气,能借此倒逼自己上项目前努力学习下剪视频!同时我也找到了一个之后工作的方向,如下:
To be a Linker
完整是“To be a Linker,not just a leader.”从开营到现在我还记得通通姐讲过的这句话。确实,我失去了作为负责人成为领导答辩的人的机会,那不如作为一个Linker继续帮助答辩到顺利。
其实我记不清通通姐对Linker这个词的含义了,但我觉得这样的角色在团队协作中十分重要。我自己的理解是作为一个团队的润滑剂,可以各种方面都去维系团队的关系,借此能分担负责人的压力。
作为Linker,我完成了视频文案工作后,在每一组那里都掺了一脚,因此无形中也加快了我们答辩基本材料的完成进度。我有庞大的资源库和资源商的联系能够提供很多的素材和工具,而且还有过做博主的经历,教给他们平台违禁词或敏感词相关,还有剪辑技巧、电脑技术等相关知识,部分的知识还是现场直接录制视频教的。
再者,我在时间充裕的时候,我的帮忙一定会在30min-1h内迅速解决,更快地完成对方的诉求,也更利于建立双方的合作关系。
直到我们的答辩材料完成,我们开始了第一次彩排。结果当然是让评委都觉得完全看不下去。根据沧霖学长提供的问题,比如少氛围组、问答空挡时间长。那我就马上开始找解决方案,因为我知道我们其他组员大概率在会议里泛泛而谈是基本上出不了什么可实操性的方案的。
我首先担起了氛围组的发起人,然后开始利用会议软件里各种emoji和文字来设计弹幕。之后又有咱组长说刷一样的弹幕可能观感也不好,所以立刻开始AI+网络模板,把“啦啦队”“土味情话”之类的语录模板全套了一遍,做出来各部分要发的文案。
回答的空挡时间,我的应对方案是用在线文档去汇总各组的问题,并且我要求各组对自己负责的部分可能会提问的问题列出来,开始编答案。及时预测评委会提问的关于创新和内容方案的问题,让他们能有个第一印象,只要不要把初赛时候评委提问的问题作为第一印象就好。
不过,我也觉得存在的问题也有,就是有些组员不仔细看在线文档。所以说如果说我来主持会议,我将会要求所有人闭麦,在前十分钟公屏再投一次文档,让所有人仔细阅读文档。而且可能个人之间理解能力的差异,大家其实对评委问类似的问题无法类比到《问题预测》文档里的事先准备好的问题。
后面的彩排和会议,我还能够拿起麦克风,作为模拟评委开麦提问,或是指导视频的制作。我能迈出了一步,从简单的文字到线上的对话。我以前觉得自己声音太严肃不好听之类的原因不想去表达自我的,而我与大家对话了后,发现其实人们都是包容的,能够接纳对方,又或许这难道对他们来说这是很正常的声音?
初赛场上
终于到了初赛,我们是晚场。早上的彩排非常顺利,应答流畅。那个下午我提醒大家养精蓄锐,虽然有人看直播来学习评委会提什么问题以及之后我们若遇到了这个问题应该如何应对。
看着直播的各组,我其实也发现了我可能对这个答辩兴许有些误解。不同于网上看到的大学的严肃答辩(我还是个准大一),各组都带点自己的创意和“整活”,他们的开场也是相当得活跃。转念一想,确实啊,老王也说过其实第一次接触到答辩,大家大多都是啥都不懂直接上的。而评委们也是会意识到这点,所以更多在创意上内容的实际程度或深度上加分。(之所以说内容的深度,是在看到答辩开始时老王发的朋友圈—这是一次说真话的机会)
晚上到了我们的回合,我们自然就上了。我带着剩下的没参与答辩的人员站好最后一班,能够带来积极的给答疑人员积极信心的氛围。
不过除了投屏忘开声音那样的情况,其实整体流畅度是够的。不过我们组的人员直到评委提问的环境,问题是预测到了,成功避免了由于第一次遇到问题会留下空挡的问题,让我意想不到的是,答案却是完全脱稿的...
ps:那种微信群发“1表示发言2表示不会”的暗号,真的实施效果不太好。我觉得更优的方案就是找一个人去承接问题,要是评委落音1s-2s内无人抢麦,可以直接由那个人先去接问题,然后我这样作为幕后开始去群里发可作为答案的预测内容,让后面下一个人去补充。
还有我觉得浪前的评委真的都好有水平,能够就事论题,能不断引入来了解到各组对学历贬值的认识以及分工方面的大家解决问题的方案。确实,人就是从次次解决各种问题来迈步人生的,每次解决的问题都将会丰富你的阅历,能让你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能用类似的做法去做,所以每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很重要的。这也是终身学习了吧!
答辩初赛虽然结束了,但它给我的不仅仅是一个结果,更是一段难忘的经历和宝贵的教训。
感谢我的凌浪逐梦组,是你们让我明白我在团结协作中应该在的位置; 感谢老王和运营官们带来的浪前,是这里让我学会了如何以成长的思维面对挑战, 也是这里聚集了五湖四海的人,找到了温馨的互相羁绊的战友们。
未来的路还很长,我相信,之后的分浪、前哨站,还有反复听着的浪前课程,都将成为我人生中重要的一部分。